百年清华

夏立雪:让用算力像用水用电一样便捷

2025-07-22 | 崔爽 | 来源 《科技日报》 2025年7月2日 |

夏立雪(2009级本、2013级博,电子)

我相信通过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接续奋斗,中国科创的“星辰大海”必将让世界瞩目。

生于1991年的夏立雪,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朝气蓬勃。穿着西装的他略显拘谨,说起技术才滔滔不绝。

夏立雪所在的公司——无问芯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无问芯穹”)非常年轻,今年5月刚满2岁。他是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

作为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企业,无问芯穹接入并高效运营10种以上异构算力,最大限度发挥国产芯片能力,追平与国外先进产品的硬件代差。

日前,夏立雪参加了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

“我们生逢其时。”会后他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人工智能是中国自工业革命以来最大的机会,我们第一次有可能站上技术革命舞台的中心。”

“磨了十几年的利刃终于出鞘”

“无问,来自清华大学校歌中的‘无问西东’。芯穹,意指把芯片价值发挥到无穷。”夏立雪这样解释公司名字的由来,缘起和雄心都藏在名字里。

从18岁到28岁,夏立雪在清华大学从本科读到博士,师从电子工程系主任、教授汪玉。

2022年底,ChatGPT横空出世。当时在产业界从事云计算研发的夏立雪心潮澎湃。在汪玉的鼓励下,夏立雪决心创业。不久后,无问芯穹成立,员工平均年龄仅32岁。

“在别人看来,创业充满了不确定性,但对我而言,这是厚积薄发的自然结果。”夏立雪说,“我们看到了国家对人工智能的重视和投入。多年的技术储备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就像一把磨了十几年的利刃终于出鞘。”

和人类一样,芯片之间“沟通”也需要“语言”,不同架构芯片的“语种”不同。此前在清华大学,夏立雪所在团队主要研究不同芯片间的高效通信,为异构芯片发明了一种“世界语”。

这一成果如同在芯片之间搭建了信息交互的“高速公路”。“我们把人工智能算法与芯片、集成电路等物理载体进行高效连接,让它们通过我们创造的‘语言’合作,从而实现算力资源最大化利用。”夏立雪说。

凭借对算法、硬件、场景的深刻理解,成立仅一年,无问芯穹就发布了业内首个千卡规模异构芯片混训平台,其千卡异构混合训练集群算力利用率可达97.6%。接下来,夏立雪还计划通过软硬件联合设计,将芯片运行能耗降至目前水平的1/10。

“帮客户快速找到适合的服务”

“每年春节,人工智能领域都会发生大事。”夏立雪笑着说,今年春节的“主角”无疑是DeepSeek。它在大模型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如同一把火“点燃”了整个行业,也让他和团队成员“燃烧”起来。

这种“燃烧”并非偶然。DeepSeek通过软硬件协同创新打破技术壁垒的路径,与无问芯穹长期探索的异构算力融合方向不谋而合。

沿着这个方向,夏立雪带领团队在大模型和芯片之间打造了更灵活适配的中间层平台。大模型厂商和应用方通过这一平台可一键获取来自超威半导体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壁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科寒武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异构算力支持。

“我们希望让用算力像用水用电一样便捷。”夏立雪说,“我们正在打造算力‘淘宝’,帮客户快速找到适合的服务,也助力全国算力资源实现更高效的调配。”

“人工智能创新需打破思维定式”

夏立雪回忆,无问芯穹早期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离不开年轻一代。这项成果让人工智能算法在硬件上的计算效率提升3倍以上,而最大贡献者是一位年仅24岁的实习生。在公司每周举办的技术分享会上,青年工程师们畅所欲言,常常能够碰撞出创新火花。

“DeepSeek的突破源于精益求精的态度,也离不开开放的心态。”夏立雪说,“人工智能创新需打破思维定式,年轻人敢想敢干的特质是这个领域最需要的。”

中国作为全球人工智能最大的应用市场,为技术落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既让年轻从业者倍感振奋,也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夏立雪说。

在他看来,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是年轻一代大展拳脚的平台。

“国家为年轻人搭建了广阔舞台,我相信通过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接续奋斗,中国科创的‘星辰大海’必将让世界瞩目。”夏立雪的话语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附:芯片研发自主可控与开放合作并行不悖

夏立雪

经过长期观察与实践,我认为中国算力资源的一个突出特质是多元异构。不同架构的算力芯片、多样化的服务器形态、差异化的存储配置……这些要素交织组合,形成了成百上千种可能。我相信,掌握整合这种复杂多元异构算力的核心技术,是中国确保人工智能发展安全、可靠、可控的关键一环。

基于这一认知,对于国产芯片未来发展路径,我提出“三步走”战略构想。

第一步,基于现有主流芯片,追求极致的软硬件协同优化,以有限的算力推动国产模型能力快速迭代。这一阶段要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潜力,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步,着力推动国产芯片开放底层生态,构建强大的“异构”人工智能系统,通过智能调度和资源整合弥合算力缺口,实现模型能力的全面超越。

第三步,构建起国产“同构”系统,打造“国产模型—国产芯片—国产系统”的闭环生态,实现更高水平的自主可控发展。这三个阶段环环相扣,既体现了技术演进的客观规律,也彰显了自主创新的战略定力。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自主之路绝非闭门造车。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者,我始终认为,产业的自主可控与开放包容,从业者的技术报国情怀与拥抱世界的全球视野,并行不悖。

在芯片的方寸之地搏击长空,既要锻造自主的脊梁,也需敞开合作的心胸。唯有如此,才能在多元异构的算力格局中把握先机,在人工智能的全球竞争中赢得主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