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我在清华建筑系

2008-12-02 |

卢庚戌(1989级建筑)

就像《大话西游》里面的至尊宝经常会梦见同一个地方一样,我也不时会在梦里闪过同样的场景——一个光线很暗的地方,中间一条50多米的长道,两边排满了教室,梦醒后却又想不起来这是什么地方,过了许久才缓过神——这里是我读过5年书的建筑系,在离校多年以后,我还常常想起这个给我骄傲、快乐和忧伤的地方。

我上学的时候,建筑系还在清华的主楼,八、九、十层都是它的地盘,是主楼的最顶部。我还记得9字班的大教室在914,入学后的第一节课就是在这里上的,时至今日,我只记得那位老师说的开场白了:“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下课后,大家一起来讨论如何成为一名建筑大师,从一位老师那里取经回来的同学说,应有“三能”素质——“能画,能说,能喝”,即“图纸画得好,口才要好,还能陪甲方喝酒”(几年后,这位“三能”老师因喝酒过量突发心脏病而死)。

建筑系一直是5年制,到后来清华其它的系都改成4年制了,建筑系依然没变。在我们那时,建筑系是清华难考的系之一,进入建筑系的学生入学成绩相对较高,加上当时作为清华惟一与艺术相关的院系,大家不免有些骄傲。

让建筑系的学生最骄傲的,莫过于建筑系的女生了。建筑系里,女生比男生少一点点,比例大体相当。在清华这个女生贫瘠的土地上,已属不易,再加上与艺术相关,女孩们对于装扮开窍较早,不免让外系男生羡慕不已、虎视眈眈。记得一次学生合唱节上,很多系的女声部人数明显偏少,而建筑系一亮相,台下已是掌声雷动,一片男生的喧哗之声……

由此延伸的特点,建筑系是清华非常活跃的一个系。每次活动宣传海报的美工自不必说,系里多才多艺的学生也不在少数,小品、歌舞,各种节目应有尽有。当然,上台表演的女生们也成为台下男生的评论目标,从头到脚,不一而足,掌声很多,起哄声也不少。但有一次,晚会上介绍院史时,大屏幕打出林徽因教授少女时代的照片,台下惊呼声一片,绝不亚于天王天后的出场。

在清华,建筑系也是学风相对散漫的院系之一。由于建筑学科的特点,课程平时较松,到主科设计课作业交图之前又很紧张。这时,许多其它的学科,比如什么体育课、选修课我们大多不去上了,至老师点名,则请好友代替回答,于是课堂上不时出现一人分饰两角甚至多角的声音。一次“马哲”课,明明去了不到一半人,点名时居然无人缺席,气得老师大叫:“找你们系主任。”后来系里严加整顿,查处代答点名和代写作业的现象,大家总算收敛一下。

建筑系还有一个独特的场景,就是熬夜画图。由于设计课程平时不算太重,大家能省力则省力,到了交图时工作量可就大了,除了大量墨线图,还有费时费力的水彩渲染图。交图前,大家聚在“专教”里,平时散漫的学生这时也不敢怠慢,教室里人声鼎沸,大声喧哗者,大声唱歌者,吹口哨者,此起彼伏,更有人撕心裂肺唱一句:“谢谢你给我的爱”,有人阴阳怪气地接一句:“今生今世我不忘怀”,然后是众人哄笑,一时间好不热闹。渐渐到了半夜,睏意袭来,体力也渐渐不支,声音渐渐减弱,有人卧案而睡,有人开始喃喃自语,有人已开始胡说八道起来。眼见情景不妙,有人放起老崔的音乐,“一二三四五六七”,随着激烈的节奏,男生们立刻精神抖擞,又不知是谁的意见,齐齐地脱去上衣,一片排骨林,赤膊上阵。战斗到天明,基本大功告成,于是大家一起去大学生之家吃早点,看着渐渐升起的太阳,互相低语:“今天又吃上早饭了……”

关于建筑系的特色,一直是建筑系学生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这里面不免有些自得的成分。很多年以后,我还记得一位师兄说过的话,对于每个建筑系的毕业生,读建筑系可能会后悔,不读建筑系肯定会后悔。

相关新闻

  • 112020.08
  • 242018.08

    林洙:老照片里的“影子之城”

    1953年,我从重工业部调到清华大学建筑系工作,在“中国建筑史编纂小组”任绘图员。“编纂小组”的主任是梁思成先生,还有刘致平、莫宗江等建筑学家及一些年....

  • 162021.06

    分别三十载 难忘空六情

    1986年的秋天,我们入学的时候,属于热能工程系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专业,简称空六,现在该专业已经归入清华建筑学院。这个专业始建于1952年的土木工程系,曾先后经历“采暖通风”“供热、供燃气与通风”“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及“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多个专业名称的不同阶段。我们班只有30人,经过多年的磨砺,每个人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其中有设计院的院长和总工,有享誉建筑节能领域的科学家,有从事管理带团队的中坚力量,有充满创业激情的企业家……但在我的脑海里,记得的还是他们入校时的青涩,还有毕业后30年依然保存着的一份至纯至真的同窗之情。

  • 102017.04

    张思浩:我和清华体育代表队跳组的故事

    我1959年秋天考入清华建筑系时还未满18岁。一走进清华园,蒋南翔校长提出的口号“锻炼身体,争取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就闯入眼帘,十分令人振奋。当时....

  • 282021.10

    师从梁思成的93岁清华奶奶直播讲宋词走红:我这是“逆生长”

    近日,毕业于清华大学的钮薇娜奶奶因为直播宋词课走红网络,被网友亲切地称为“清华奶奶”。1928年出生的钮奶奶,今年93岁了。她195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师从梁思成,之后从事建筑设计工作,退休后笔耕不辍,写了三本书。2017年,年近九旬的她住进了养老社区,开始研究宋词,给老年朋友们上宋词课,甚至开了网络直播。钮奶奶说:“我这一生都热热闹闹的,老了我也不服老,也要一直学习,我觉得这是‘逆生长’。”得知记者...

  • 312021.08

    奚树祥:雨露滋润,铭记师恩——纪念先师梁思成先生诞辰120周年

    我1952年入学清华,是院系调整后建筑系招收的第一届学生。中学时大家都怀着建设新中国的强烈愿望,所以大多数同学都报考理工科。学生们当时已熟知梁思成先生大名,慕名报考清华建筑系的同学不少,仅我所在的杭州高级中学,这一届就有四名考取。

  • 242021.08

    大师风范 山高水长——校长邱勇在梁思成诞辰120周年文献展开幕式上的致辞 邱勇

    今年是梁思成先生诞辰120周年,也是梁思成先生推动创办的清华建筑系成立75周年。今天我们相聚一堂,举办纪念梁思成先生诞辰120周年文献展,这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回顾历史、缅怀大师,将有助于我们更坚定地担负起属于我们的历史责任。在此,我谨代表清华大学向出席今天活动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 052024.11

    黄少丹|由“工”及“医” 由“物”及“人”

    “对人的关怀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员、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副系主任黄少丹坚信这一点。这些年来,从清华大学本科阶段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起步,逐渐转向室内环境与健康研究,“由工向医、由物及人”,成为她学术生涯的真实写照。她希望能在这一领域深耕不辍,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黄少丹(2001级本、2005级博,建筑)机缘巧合科研路黄少丹自称科研开窍较晚。“我真正对科研感兴...

  • 162021.06

    风雨兼程三十载 不忘初心报春晖

    我于199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21年是我们大学毕业30周年的纪念时刻,也是我回顾、感恩和纪念我的清华情缘的美好契机。

  • 142023.04

    时隔30年,师生相认于国家博物馆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