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清华

愿做架在中外技术之间的桥梁

2008-12-05 |

刘坚风 (1979级热能)

1984年从清华大学热能系毕业后,来到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工作,并在中科院攻读了研究生。原想沿着老一辈学长的足迹,走科研工作的道路,可社会的改革开放使我走出了人生的另一条轨迹。回想起来,值得安慰的是,我用所学为推进国外先进技术在国内的应用贡献了自己的微薄之力。

刘坚风学长

热物理所是著名的工程热物理学家吴仲华院士继50年代从美国归来创建清华大学燃气轮机专业后,在中国科学院建立的燃气轮机专业研究所。吴院士毕生致力于把国外的燃气轮机技术引进中国。我毕业后很有幸能到他那里学习和工作,进行一些与燃气轮机和动力机械有关的研究及实验。当时,科学院正开始从纯理论研究向工程应用方面转化。他们也开始承担了国家和军工方面的课题。我参加了一项小型燃气轮机的研制项目,其中的总体热力设计和主要部件压气机系统由我负责,包括理论分析和机械加工设计。但由于客观原因,这个项目被搁置了。在等待了长达一年多的时间后,我离开了科学院。那是在1994年。

我很快加入了美国著名的GE(通用电气)公司。起先在GE做销售工作,后来转入技术部门负责GE动力系统集团在中国地区的发电技术应用工作,主要是向国内的用户介绍国外在能源和环保领域中先进技术的应用。比如,把当时国内鲜为应用的燃气轮机联合循环发电技术介绍给电力企业、设计院以及管理部门。逐渐地,人们认识到了燃气轮机发电的先进性和对电网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其应用也普及起来了。

正像许多学长们所讲到过的一样,在清华学习的经历,不仅给了我们干粮,也给了我们猎枪。这把“猎枪”使我能在新的领域获取新的粮食,迎接一个又一个困难和挑战,有所为有所进。虽然以前没有做过销售工作,但也能很快适应工作的要求。做技术应用工作,向国内的用户介绍技术的先进性,国内的专家们往往会提出一些非常具体的问题,而且涉及面也很广。每次,我都能以诚信的态度认真、详细地把有关内容诚实地介绍给他们,使许多客户、尤其是老客户都对我建立了很高的信任度。

国家有关部门也非常支持推广国外先进技术在国内的应用工作,我多次代表GE公司与国家经贸委、地方省市政府合作,共同主办了有关发电、环保、输配电、油气以及能源服务先进技术研讨会,以推进在中国的应用。我组织GE动力系统集团和工业系统集团及中国有关合作企业作为最大的外国代表团参加了第一届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许多国家有关领导、辽宁省政府和沈阳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都参加了此次盛会。GE的专题研讨会和展览会办得非常成功,得到很高的评价和赞誉,大家称GE的技术交流会是第一届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的开场幕。中央和地方媒体在10天内对此报道不下20次。这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把国外的先进技术介绍给中国并使其与中国的实际需求相结合的欢愉”与“做架在中美之间的桥梁所带来的快乐。”

国外的一些先进技术是在大量资金投入的基础上,长期理论和应用研究开发的结果。而发展中国家受财政限制,一时难以达到。所以我国政府积极支持引进并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但这一点,在一开始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理解。比如,有人就曾说我们是“洋买办”。我也曾有一段时间感觉到很委屈,但很快就想通了。因为,我心里一直很坦然,我是实实在在地将每一项技术的好处介绍给用户,也把它的不足告诉对方。以诚信待人,实事求是。结果,当初骂我们最凶的,现在是我们最好的合作伙伴。因为对方通过使用我介绍的产品,了解到我说的话都是事实,也带来了经济和社会效益。我这个过去在许多人心目中的“洋买办”也成为国内认可的燃气轮机专家,在行内为很多人所熟悉。

2003年,鉴于燃气轮机广泛的应用前景,国家组织打捆投标。即把10个电厂的20多台机组联合起来招标,同时要求把制造技术转让给中国。一开始GE公司美国总部和有关部门不同意技术转让,他们认为其中牵扯到一些高精尖技术的问题。为了达成这件事,我和GE的当地员工两方面做工作,为了让中国方面实实在在地掌握先进技术,得到实惠。我们多次向美方做工作,讲解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和经济发展前景。经过反复地协商,最终促成GE和中方的双赢。GE同哈尔滨动力设备公司、南京汽轮电机公司和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共同合作制造先进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设备,让中国的企业掌握了先进燃气机制造技术。这是中国这个专业许多老专家、老师们企盼已久的理想,今天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实现了。

作为一名清华毕业生,我一直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人生目标,时时刻刻鞭策自己。在漫长的立业道路上,以自己崇尚的人生目标与开阔的心胸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做架在中外技术之间的桥梁,利用所学为中国的电力事业尽心尽力。

相关新闻

  • 112018.10

    悼念桥梁技术专家、中国铁路栓焊钢梁的奠基人之一潘际炎先生

    我们以悲痛的心情获知桥梁技术专家、中国铁路栓焊钢梁的奠基人之一,潘际炎先生于今晨离世,享年94岁。

  • 042024.07

    王瑶先生丰碑之间

    每当我们怀念导师王瑶先生的时候,我总想起那个创造力勃发的神奇的时辰。几乎同时,王瑶先生竖立起了两座不同的学术丰碑。一座是1951年问世的《中古文学史论》,一座是1953年出版的上下两卷《中国新文学史稿》。重大学术转向本身就令人敬畏,更何况中国现代文学刚从沸腾转为历史,要想开拓处女地,这需要把握多少第一手资料、多么新锐的眼光和原创性框架呀! 但统而观之,两座学术丰碑又有一脉相承之处,这就是王瑶先生一以贯之...

  • 052023.06

    千帆竞发 行见中外︱方若凡、黄靓校友伉俪捐赠支持学生实践探索,开拓视野

    2023年5月22日,“千帆竞发 行见中外”学生支持项目捐赠仪式在工字厅举行。此次捐赠将成立“千帆奖学金”、“行见学生实践基金”,支持学生走出校门、探索世界、拓展视野、升华自我,助力清华大学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服务国家战略。1999级校友方若凡和夫人1999级校友黄靓,以及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副教务长、教务处处长、为先书院院长欧阳证,环境学院院长刘毅出席仪式,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袁桅主持仪式。方若凡、黄靓发言方若...

  • 272020.03

    驰援中外,携手抗疫,清华上海汽车人在行动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校友企业的赞助支持下,清华上海校友会汽车专业委员会进行了面向湖北省十堰市,以及海外多国清华汽车行业校友分会的抗疫物资采购、运输、....

  • 242022.10

    清华师生热议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

    10月23日,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北京人民大会堂,刚刚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同采访中共二十大的中外记者亲切见面。与此同时,清华园里,全校师生带着热切关注的目光,相聚在新清华学堂和各会议室、教室内,集中收看见面会直播。大家一致表示,坚决拥护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

  • 152011.08
  • 192023.07

    “俯仰之间”科学摄影展精选

    如果您无法在线浏览此 PDF 文件,则可以下载免费小巧的 福昕(Foxit)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免费的 Adobe Reader PDF 阅读器,安装后即可在线浏览 或下载此 PDF 文

  • 072022.11

    王希勤等:探索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 为科教兴国战略提供全方位人才支撑

    人才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特别强调指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完善人才战略布局”“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

  • 152009.01
  • 152017.06

    纠结于政学之间的丁则良:清华与西南联大岁月

    丁则良(1915—1957),历史学家。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先后执教于西南联大、云南大学、清华大学和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曾任吉....